综合管廊九大特点
地下综合管廊又被称为“共同沟”,是指在城市地下建设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并进行集中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有利于解决传统地下直埋管线所带来的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
与地下直埋管道线相比,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哪些特点?
根据住建部数据,50年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费用为1.2亿元/公里,50年地下直埋管线的建设费用为0.73亿元/公里;50年地下综合管廊的维修运行费为0.4亿元/公里,50年地下直埋管线的维修运行费为0.93亿元/公里。与地下直埋管线相比,新建管廊的初始建设成本较高,但维修运行费用较小。地下综合管廊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运营期的增加而逐渐凸显。
1、综合性:
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将市政六大类管线集中综合布置,形成新型的城市地下智能化网络运行管理系统。
2、长效性:
市政管廊土建围护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保证“管廊”50年以上使用寿命,并按规划要求预留50年的发展增容空间,做到一次投资,长期有效使用。
3、可维护性:
市政管廊内预留巡检和维护保养空间,并设置必需的人员设备出入口和配套保障的设备设施。
平均每1000米设一个工作井,同时配备起重吊桩和活动梯车为管线更修管线、检修、使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4、高科技性:
市政管廊内外设置现代化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采用以智能化固定监测与移动监测相结合为主、人工定期现场巡视为辅的多种高科技手段,确保“管廊”内全方位监测、运行信息反馈不间断和低成本、高效率维护管理效果。
5、抗震防灾性:
市政管线集中设于地下市政管廊内,可抵御地震、台风、冰冻、侵蚀等多种自然灾害。在预留适度人员通行空间条件下,兼顾设置人防功能,并与周边人防工程相连接,非常状态下可发挥防空袭、减少人民财产损失的功效。
6、环保性:
市政管线按规划需求一次性集中敷设,可为城市环境保护创造条件,地面与道路可在50年内不会因为更新管线而再度开挖。市政管廊的地面出入口和风井,可结合维护管理和城市美化需要,建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小品。
旧模式的重复开挖,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不言而喻的。
7、低成本性:
由于市政管廊采取一次投资,同步建设,各方使用,多方受益的形式,不仅克服了现存模式的多种弊端,而且在综合成本上也得到了降低和控制。 旧有模式的单打独斗的多家报批、多头建设、重复开挖以及新工程的施工对地下旧有管道所造成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等最终使成本增高。
8、投资多元性:
市政管廊可将过去政府单独投资市政工程的方式,扩展到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和政府等多方面共同投资、共同收益的形式,发挥政府主导性和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有效解决此类市政工程筹资融资难度大的问题。
9、营运可靠性:
市政管廊内各专业管线间布局与安全距离均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并沿管廊走向,结合防火、防爆、管线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要求,设置分隔区段,并制定相关的营运管理标准、安全监测规章制度和抢修、抢险应急方案,为“管廊”安全使用提供了技术管理保障。
4、箱涵现场施工速度快,一般工程可不做混凝土底板基础,前面安装,后面即可回填,恢复交通,因而可实施城市系列快速施工法;
5、箱涵接口采用柔性橡胶圈密封型式,避水性能好,承受一定量的不均匀沉降,接口仍具备闭水性能。
由此可见,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更能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节能环保等显著优势,应作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首选施工方法。